前瞻商機
Business Outlook
在正式告別疫情的一年之後,台灣整體 FMCG 市場重返成長軌道,伴隨戶外消費活動回溫。通膨壓力推動民生消費需求轉移,加上健康意識的持續提升,為市場新品發展注入新動能。根據《2025台灣品牌足跡》研究,Worldpanel分析全台高達 14億1100萬次的消費者觸及數,歸納台灣 FMCG 市場的三大關鍵趨勢,引領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動態:
民生消費市場穩健成長,戶外購物人潮回流2024年整體台灣民生消費市場消費者觸及數年成長1.6%,總計達14億1100萬次,超越2022年國內疫情高峰期的14億次。
根據《2025台灣品牌足跡排行榜》 FMCG二十大品牌榜,前十名主要由乳品品牌組成,與台灣家戶對乳品的高度黏著、以及乳品保鮮特性以致購買頻仍有關。排名第十一至二十名以飲料品牌為主,並出現部分零食品牌,顯示出台灣消費者對「零食飲料」有著深度依賴。
從FMCG成長最快速排行榜觀察,飲料品牌同樣表現亮眼,涵蓋茶飲、運動飲料、咖啡、啤酒等品類,成為台灣戶外消費復甦的重要指標。零食品牌亦維持正向動能,主要成長品牌多為休閒食品、餅乾、巧克力等品類。Worldpanel分析,這一類符合小確幸的小型食飲品消費已超越能量攝取的實務價值,不僅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同時也是社交情境與情緒慰藉的重要一環。
食品健康取向驅動創新,新興乳飲品牌促銷搶市根據《2025台灣品牌足跡》資料庫,食品類所有品牌共創造4億7900萬次消費者觸及數,年增3.6%;乳品類共3億4980萬次,年增0.2%;飲品類共2億7770萬次,年增1.0%。
觀察近一年市場趨勢,新品動向與健康意識持續緊密連結,舉凡高纖零食、低熱量點心、無糖飲料和機能飲品等,品牌透過比以往更直接的健康訴求,不僅減少添加,更有扭轉根本的創新,像是以米、豌豆、玉米糙米為食材打造類似洋芋片的口感,讓零食和飲料創造情緒價值的同時也能兼顧健康價值。
另一方面,新興乳飲品牌正逐漸受到青睞,在物價上揚壓力之中,透過通路端價格促銷成功吸引對價格敏感的消費族群。
家用品細緻情境推升買氣,個人用品多功提高價值根據《2025台灣品牌足跡》,家庭用品類所有品牌共創造1億200萬次消費者觸及數,年對年大幅上升18.4%,主要由小品牌表現亮眼所帶動;個人用品類共2億210萬次,年增2.8%。
回顧過去一年,台灣消費者面臨物價上漲,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日常必需品的重要性增加,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逐漸從個人延伸至環境與居家。根據Worldpanel對家庭用品市場新品的觀察,產品訴求日趨細緻化,品牌廠商依據不同家庭類型及使用場景紛紛推出專屬產品,例如寶寶寵物友善香氛、預防水痕加速乾燥的洗碗機專用清潔劑、針對水垢去除的浴廁清潔品等,超越以往地貼近消費者生活,滿足消費者細膩需求,也創造更多消費契機。
個人用品方面,由於疫情復甦期間市場基期較高,加之市場演進方向日益聚焦於產品的多功效和多用途性,整體消費者觸及數小幅成長。
總結而言,台灣民生消費市場在後疫情時代已步入新的穩定階段,發展出嶄新市場樣貌。隨著整體需求回溫與消費力道復甦,Worldpanel預估2025年市場將維持穩健成長動能。
根據Worldpanel長期研究,品牌的成長動力來自四大關鍵:創新、更多品類、更多使用時機、更多通路。透過這四種動力來源,品牌能觸及更多消費者,進而創造更多成長機會。
展望市場後續發展,面對國際政經情勢的不確定性與快速變動的經濟環境,市場買氣與消費行為勢必持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挑戰。當整體消費市場朝向M型兩極化發展,部分講究的消費者願意以高價換取更好生活品質、另一部分消費者則更重視CP值。品牌廠商除了回應即時需求,更須前瞻性地佈局長期策略,維持與消費者的連結與信任。
Worldpanel建議FMCG品牌廠商持續關注消費者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的轉變,靈活調整品牌策略,並透過專業數據洞察市場風向與品類機會,因應多變的市場挑戰、掌握潛在商機。
根據Worldpanel長期研究,品牌成長關鍵在於「贏得更多消費者」。因此,了解消費者「為什麼選擇一個品牌」至關重要。
消費者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購買或不買你的品牌、甚至轉向你的競爭對手。掌握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的先決因素,有助於釐清品牌的成長關鍵。品牌更可以透過買者分群,將目標客群分成「既有消費者」、「流失消費者」、「潛在消費者」,分別研究不同群體的想法:
哪些因素驅使消費者選擇我的品牌?
消費者如何看待我的品牌與競爭對手品牌?我的優勢在哪裡?
我的品牌有哪些面向可以提升,以贏得更多消費者青睞?
根據統計,品牌每年平均流失50%的消費者。透過Worldpanel的「Brand Lever品牌槓桿」解決方案,能幫助了解品牌買者為何轉向競爭對手、如何重新贏回這些消費者,以及如何留住品牌既有買者。
想了解更多消費者決策因素研究?歡迎獲取我們的策略簡報,探索品牌成長機會。
歡迎下載「品牌槓桿Brand Lever」策略簡報